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OCC2007]医生造出的病——支架内再狭窄——林延龄教授专访 秦晴 黄冰清 黄榕翀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07/6/6 11:47:0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澳籍华人林延龄是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广受尊敬和推崇的著名心脏病学专家。现任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总监、新加坡国家医疗研究会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内科教授、南洋艺术学院理事会副主席、澳大利亚摩纳什大学内科教授、中国厦门大学医学院院长等职务,是新加坡、澳大利亚心脏病学权威人物之一,为我国心血管介入事业的开展做出了特殊贡献。本次会议荣幸地邀请到林延龄教授就再狭窄病变的处理方法及展望与国内外专家展开探讨。
1977年首次开展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但其后的临床实验发现PTCA术后6个月内发生再狭窄的比例高达30%-50%,因而影响了其远期疗效和临床应用。支架植入术于1987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明显降低了PT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但支架并未“治愈”再狭窄,还导致了一个新问题的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尤其是糖尿病人或多支病变的患者,即使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仍高达8.9-18.9%。因此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病变的治疗已经成为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现已证实, PTCA 术后再狭窄主要机制为: 血管弹性回缩、血管负性重塑、血栓形成并机化、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和细胞外基质聚集等。而支架术之所以降低PTCA 术后再狭窄,是因为其有效的抑制血管弹性回缩和负性重塑作用。然而, 支架作为异物停留体内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并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因此平滑肌细胞增生及新生内膜肥厚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在新生内膜形成过程中,炎症反应和血管损伤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支架术后仍会有再狭窄发生。
回顾介入发展过程,首先是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产生的再狭窄问题通过裸支架解决,后者造成的再狭窄再采用支架内旋切、激光、血管内放射,以及目前的研究热点——药物支架处理,那么药物支架产生的狭窄如何处理呢?目前可以选择再次植入药物支架或外科手术,必要时可试用血管内放射治疗。如果再次植入的支架内又出现狭窄,那么又该如何处理呢?林延龄教授指出,支架内再狭窄是医生制造出的病,没有支架就没有再狭窄,但目前我们不能放弃支架治疗,是否需要延迟介入治疗时机,减少支架植入仍无定论。林教授认为,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与支架本身,病人自身特点,及介入医生的技术均有关联,介入医生应做的就是根据病人特点,选择合适支架,并以优良的技术完成手术,对于反复发生再狭窄的患者应寻找原因,对因治疗。目前正在使用的第二代药物支架能否减轻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再狭窄发生率?内皮祖细胞能否减少晚期血栓的形成? 这些问题将在6。1日的报告中进一步讨论。
最后,林教授就临床医生的培养也提出了一些看法。根据林教授的经验,心内科医生在介入,临床,科研上的时间应平衡分配,应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临床上,要当“医生”而非热衷于手术的“医匠”。许多医生可能抱怨没有时间,林教授幽默地说临床研究就像“吃饭”,没有医生会忙到没时间吃饭吧。林教授还告诫青年医生们,必须有扎实的内科临床基础才能在专科上有所建树。

版面编辑:ADMIN



OCC2007东方会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5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