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文教授:AGA公司的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为什么没有被美国FDA批准上市,是因为使用后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太高,引起了相关部门、医生及患者的重视。室间隔缺损外科开胸直视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并发需要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的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低于2%,而国外应用AGA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后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最高达8%,一般为3~5%,这就是问题所在。那么国内情况怎样呢?我们汇总分析了传导阻滞的发生原因,及其发生率是高于还是低于外科治疗。
秦永文教授:AGA公司的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为什么没有被美国FDA批准上市,是因为使用后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太高,引起了相关部门、医生及患者的重视。室间隔缺损外科开胸直视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并发需要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的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低于2%,而国外应用AGA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后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最高达8%,一般为3~5%,这就是问题所在。那么国内情况怎样呢?我们汇总分析了传导阻滞的发生原因,及其发生率是高于还是低于外科治疗。从国内总体来看,封堵器治疗后传导阻滞发生率要比国外低的多。但我们国内封堵器的应用,从开始不发生传导阻滞到发生了较多的传导阻滞和后来再不发生,有一个认识过程。我们从2001年开始应用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了196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未发生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证明封堵器治疗并不像国外报道的那么高的传导阻滞发生率。2003年开始国外封堵器进入中国,封堵器的结构和性能参照进口封堵器进行了调整,结果是调整后传导阻滞发生率升高,不到300例中就有12例发生传导阻滞。虽然都是一过性,有长有短,持续一周、两周,最长三周,不需要植入起搏器,但还是存在问题。我们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对封堵器结构和性能进行改良后,后续 100多例患者,未再发生传导阻滞。如何防治封堵器治疗后的传导阻滞,我认为关键是封堵器的结构和性能。进口封堵器的价格高,传导阻滞发生率也高,从文献复习看到,进口封堵器结构存在问题,治疗后几个月甚至1年还会发生传导阻滞,所以我不提倡国内医生选用进口封堵器,不是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竞争的问题,而主要是考虑患者的安全性。
《国际循环》:您能介绍一下瓣膜病在治疗方面有哪些进展吗?
秦永文教授:瓣膜病中肺动脉瓣狭窄的治疗已经相当成熟。边远落后地区受经济等其他因素影响,很多成年患者未能及时治疗,该方法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绝大部分患者疗效较好,安全。成人肺动脉瓣狭窄合并其他先天性缺损性畸形过去都是外科手术治疗,现在相当多的患者可以可以进行介入治疗。
我国1986年由李华泰教授率先引进二尖瓣狭窄的球囊扩张术,我们是从90年前后开始做直到现在。大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的缓解,有较高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二尖瓣口太小,心功能差,不能马上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球囊扩张术作为一种外科治疗的替代或辅助治疗方法,可先行球囊扩张,使心功能改善,之后再接受外科手术治疗。部分患者二尖瓣严重狭窄时间长,造成左心室萎缩,外科手术放进瓣膜,因为左心室很小,患者手术风险大,术后心功能差,预后也差。因此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与国外相似,出现了一些过去不常见的疾病,例如主动脉瓣钙化、主动脉瓣钙化后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国外对于外科手术治疗无望者,积极探索用经导管的方式治疗,经过十余年基础和临床研究,治疗方法逐渐成熟,从国外会议上的现场演示可以看到手术非常成功。有两种通过导管传送的支架瓣膜已经应用于临床,接受该治疗的患者可能已经接近2000例,均为病情较重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我国863课题也已经对此立项,肺动脉瓣膜支架植入术较容易,主动脉瓣膜支架植入术的难度确实比较大,我们还在不断地努力。
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也较多,在美国每年二尖瓣关闭不全有20多万例,需要外科手术者约5万例,而美国人口不到三亿,据此推算一下我国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例数,结果可想而知。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以现在外科医生的数量来看很难应付。
2004年我们全国外科医生开展的体外循环手术是8万台,其中60%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意味着其他搭桥或瓣膜病变手术相对较少。国外二尖瓣关闭不全正在研制经导管介入治疗器械,通过导管传送一个钳夹装置和缝合装置,使二尖瓣前后两个瓣叶中部处夹合或缝合在一起,二尖瓣口由单孔变为双孔,减少反流,这种技术在国外已经应用于临床。还有通过在冠状窦内放置缩窄环,使因二尖瓣环扩大引起的二尖瓣反流减轻。我们国家还没有开展这类的治疗方法,要引起国外的器械需要通过审批,国内产品临床试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为是植入性材料,审批过程相当复杂和漫长,但相信并会太久,可能在5年左右的时间就有望应用于临床。
《国际循环》:请您介绍一下预防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后传导阻滞方面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