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GWICC2012]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反思是否需要无条件线性消融?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2/11/28 17:43:52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心房颤动(房颤)线性消融术始于1994年Swartz对外科迷宫术(Maze)的模仿,迷宫术基于“多子波折返”假说,其核心概念是将双心房切割为足够多的组份,使激动能够传导而又能阻止多子波折返的形成。由于当时的设备、技术难以保证消融线径完整,最初的导管迷宫术并不成功。

  线性消融历史沿革
  心房颤动(房颤)线性消融术始于1994年Swartz对外科迷宫术(Maze)的模仿,迷宫术基于“多子波折返”假说,其核心概念是将双心房切割为足够多的组份,使激动能够传导而又能阻止多子波折返的形成。由于当时的设备、技术难以保证消融线径完整,最初的导管迷宫术并不成功。1998年,Haissaguerre突破性发现肺静脉异常电活动触发房颤,基于此理论的肺静脉隔离术取得较好疗效,并使人们的关注焦点转移到房颤的触发性机制。然而单纯肺静脉隔离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成功率较低,促使很多电生理学者将目光重新回到线性消融(也促进了其它方法的尝试,如碎裂电位消融、主频消融和迷走神经节消融等),以改良心房基质,提高疗效。
  迷宫术——房颤治疗“金标准”的理性认识
  回顾迷宫术根治房颤的随访结果,2000年Cox报道的房颤根治率高达97%~99%,对合并严重瓣膜病、双心房显著扩大的房颤,根治率也高达96%。由于迷宫术的完美疗效,一时被奉为房颤治疗的“金标准”。但随后的不少研究显示较为逊色的随访结果。Khargi等2005年发表一项外科迷宫术的荟萃分析,共纳入48项研究的3832例患者,比较替代能源(微波、冷冻、超声、射频、激光)(组I, n=2279)与经典“切割+缝合”技术(组II,n=1553)迷宫术的疗效,两组平均房颤病程5年余、左房内径56~58 mm,结果组I成功率为78.3%,组II成功率为84.9%,并未复制出Cox97%以上的房颤根治率,且组II相对较高的成功率归因于组II中更多的年轻和阵发性、孤立性房颤患者。由此可见,迷宫术并不能消除所有房颤,而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患者高龄、心房病变的逐步加重,总体成功率理应呈下降趋势。
  对多子波折返假说和迷宫术的思考
  某种角度而言,“多子波折返”学说可被视为房颤自我维持状态的模型化解释,其本质是描述性解释,并未触及房颤深层次机制。迷宫术能阻止多子波折返形成,但难以解释的是,迷宫术并不能立即终止房颤(如果心脏不停跳的状态),绝大多数情况仍需电转复,且Cox报道围术期(3个月内)的房颤复发率为11%,随着随访时间延长,窦性心律维持率方能逐步提高。这说明心房肌发生了有益变化,但这种有益变化目前很难定义和描述。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房颤的维持机制仍缺乏深入认识。
  线性消融疗效评价
  评价线性消融疗效的文献异常丰富,2004年Pappone等最早提出改良CPVA(实质是增加房顶线和二尖瓣峡部线)使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生率由10%降至3.9%。2006年Willems报道PVI基础上附加线性消融的成功率(69%)显著高于单纯肺静脉隔离(20%)。2008年Knecht报道房颤在消融中终止的患者,不需要线性消融终止者房速发生率(76%)显著高于需要线性消融终止者(33%)。但相反的研究结果也比比皆是。2004年Gerstenfeld报道附加线性消融房速发生率无明显下降,反而增加20%消融时间,110%X线透视时间。2010年Sawhney报道66例阵发性房颤行节段性隔离或环肺静脉消融+线性消融,结果显示两组总复发率相似,但后者房速发生率显著高于前者(8/33 vs. 0/33)。法国Haissaguerre中心资料也显示,慢性房颤首次未行二尖瓣峡部消融患者房速发生率(5/59)低于行二尖瓣峡部消融者(9/39)。迄今为止,“序贯式消融”术式是房颤治疗最复杂的术式之一,患者需要经历肺静脉隔离、碎裂电位消融和左房多条线性消融等步骤,但Haissaguerre报道首次消融成功率为50%,复发患者中40%为一种或多种房速。导致房速的机制主要是首次消融线未阻断或者虽然首次消融阻断,但随访中传导恢复。2010年Anousheh报道二尖瓣峡部未阻滞者房速发生率是二尖瓣峡部阻滞者的5倍,而二尖瓣峡部传导恢复比例为8/13(61.5%)。
  线性消融技术具有挑战性
  尽管当今经导管消融早已进入三维时代,消融器材也普遍采用盐水灌注导管,线性消融主要实现方式还是点状消融、集点成线,其原理与外科线性切割存在天壤之别。线性消融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连续、透壁、持久性损伤。环肺静脉消融的实质也是一种线性消融。众所周知,自肺静脉口向心房体部心肌厚度逐渐递增,文献报道肺静脉隔离后传导恢复的比例尚且在70%左右,而左房顶部、二尖瓣峡部、三尖瓣峡部均为心房肌较厚的部位,要实现可靠、持续的线性阻滞其难度可想而知。三条消融线径中,公认最容易阻滞的是三尖瓣峡部线,一般电生理术者成功率均可达到90%以上,但临床上对于右心房巨大、三尖瓣峡部较长、存在皱襞、憩室等特殊结构的患者要实现阻滞绝非易事。左房顶部一般阻滞率接近90%左右,消融相对安全。由于二尖瓣峡部三维结构复杂、心肌较厚、存在冠状窦血流“heat sink”效应等原因,此线径消融最具挑战性。在国际顶级的电生理中心,二尖瓣峡部阻滞率可达90%以上,但文献报道约2/3患者需要冠状窦远端消融,这增加心包填塞(3%)和冠状动脉回旋支损伤的发生率。实际上在一般的电生理中心,二尖瓣峡部的阻滞成功率达80%左右已属不易。另一方面,即使首次实现三条线径阻滞,术后也很可能发生单条或多条线径传导恢复,据Sawhney2010年报道二尖瓣峡部传导恢复的比例可达38/52(70%),三尖瓣峡部传导恢复比例为12/52(23%),而这是发生术后房速的重要原因。

[1]  [2]  下一页

版面编辑:赵书芳  责任编辑:程金秀



心房颤动线性消融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5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