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慢性心力衰竭的心理障碍

作者:  毛家亮  薛小临  任延平   日期:2013/5/10 14:20:22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自上世纪90年代,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阻滞剂等药物治疗及近年开展的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和除颤治疗,使慢性心衰预后明显改善,患者生存期延长,但需长期甚至终身护理。

  治疗

  1. 心理干预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干预的前提和保证。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消除焦虑、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具体措施如下:①提高患者认识能力,调动其积极性,自行解决问题,客观评价健康状况,引导其参加有益活动,用针对性的方法引发积极情绪,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②及时提供有关疾病、治疗的知识,满足患者需要,引导其对疾病、治疗的正确认识,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从而正确对待疾病,摆脱抑郁,树立信心。③引导患者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网络,家庭、朋友及医护人员、病友给予其广泛的社会支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缓解患者孤独感,建立医患关系联系信箱,多渠道给患者倾诉机会。

  2. 药物治疗

  ①苯二氮卓类药物:常用地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咪达唑仑,阿普唑仑。此类药物的优点是抗焦虑作用迅速可靠;产生松弛作用;价格相对便宜。缺点是有成瘾性;缺少抗抑郁作用。

  ②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常用的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西酞普兰。此类药物的优点是由于对5-HT再摄取抑制有高度选择性,且对肝脏细胞色素同功酶抑制不明显,不增加心血管事件危险,心血管疾病患者可安全使用;抗抑郁和抗焦虑均有确切疗效,包括重度抑郁和焦虑患者;耐受性好,不影响肝肾功能,不成瘾。但缺点是起效慢,一般2周开始有效,不少患者不能接受;部分患者感到服后乏力、恶心、头晕而放弃;价格偏高。

  展望

  随着人们对现代生物模式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心内科医生认识到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障碍的关系,但对其研究还并不完整和系统,所以,国内应有大样本研究资料来探讨慢性心衰患者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特征、适应心内科医生采用的评估方法,以使患者得到全面关注与治疗。对患者,尤其难治性心衰患者治疗时,除心内科专科治疗外,还要重视心理诊治,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上一页  [1]  [2]  [3]  

版面编辑:张国建



慢性心力衰竭心理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5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