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CHC讲堂]杨平珍:右锁骨下静脉途径——三尖瓣环室早消融治疗新途径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4/9/9 15:06:58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三尖瓣环室性早搏(室早)虽不常见但不罕见,很多医生在治疗这类患者尤其消融治疗时常面临困难,主要是技术方面的困难。CHC 2014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杨平珍教授从三尖瓣环室早的概况与起源入手,解析传统消融途径治疗该类室早的局限性,并介绍应对的新途径(右锁骨下静脉途径),为此类患者消融治疗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杨平珍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尖瓣环室早概况

  Tada等研究显示,三尖瓣环室早发病率约8%。但该研究也纳入右室流出道根部等室早,并未真正反映三尖瓣环室早发病率。该类室早主要好发部位是间隔部,心电图示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Ⅰ导联QRS波均正向(R或r型),aVR导联QRS波负向,aVL导联QRS波多正向、少数有负向起始波,三尖瓣环游离壁室早QRS波宽度大于室间隔部室早,游离壁起源室早肢体导联QRS多可见“切迹”,游离壁起源者的V1导联多为rS型、间隔部起源者多为QS型。起源于三尖瓣环不同部位的三尖瓣环室早心电图有各自特征,Ⅱ、Ⅲ、aVF导联的主波方向各有差异,导联移行部位也不同。

  固有挑战:解剖特征造就常规途径先天局限性

  三尖瓣环室早消融治疗时的常规标测途径是经股静脉途径并协助SRO的支撑进行消融,三尖瓣环前壁及间隔室早采用这种传统途径消融很容易到位。

  从解剖位置可见,三尖瓣环开口朝上,下腔静脉与之角度较大,对游离壁、后侧壁等部位的室早采用上述传统途径时存在贴靠不良的局限性,导管常难到位(即使加用长鞘支撑也很难到位),技术难度大,成功率较低。起源于游离壁及侧后壁等部位的三尖瓣环室早消融面临技术挑战。

  新途径:解决三尖瓣环室早消融治疗难题

  鉴于上腔静脉与三尖瓣环角度较小,由上腔静脉途径至外侧壁,类似于从主动脉途径至二尖瓣环游离壁,相对容易到位。经上腔静脉途径,尤其是右锁骨下静脉途径,为起源于游离壁及侧后壁等部位的三尖瓣环室早提供了新的简单易行的消融治疗途径,为上述患者治疗带来新希望。

版面编辑:白靖  责任编辑:侯丹丹



三尖瓣室性早搏消融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5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