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老年VT/VF患者中的ICD应用:医生不应只是器械植入者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7/2/20 18:13:55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猝死只是室性心律失常很多不良结局中的一种。

美国肯塔基浸信医学协会临床电生理学家John M. Mandrola

 

  猝死只是室性心律失常很多不良结局中的一种。对于老年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可导致重复住院、独立性丧失以及患者缓慢死于老年痴呆症、虚弱及癌症等多种不良结局。目前,尚无相关随机临床试验或指南能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老年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VT/VF)]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医疗决策方面的指导。针对此问题,美国肯塔基浸信医学协会临床电生理学家John M. Mandrola进行了阐述。

 

  老年患者植入ICD获益有代价,行二级预防应谨慎

 

  近期,一项有关老年患者应用ICD行二级预防的结局的研究采用美国全国心血管数据注册库(NCDR)的数据对2006~2009年12 420例首次植入ICD行二级预防的医保患者进行了分析,评估了上述患者的死亡率、住院率以及入住专业护理机构的情况。结果发现,很多非常年老的患者采用ICD行二级预防(受试者中四分之一年龄超过80岁)。随访2年间,受试老年患者应用ICD后的生存情况非常好,生存率接近80%。此外,与预期一样,死亡率随植入ICD时患者年龄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但是,老年患者植入ICD后的生存获益是有代价的。具体来说,约三分之二的患者随访期间再住院,约十分之一的患者入住专业护理机构;这些患者三分之一年龄超过80岁(老年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通常绝非偶然,多继发于器官功能衰退。而老年人的器官衰退不仅见于心脏,还发生于其他器官。从这个角度来说,植入ICD的老年患者常在植入后发生再住院也就不足为奇。上述结果提示,老年患者采用ICD行二级预防应谨慎些。但是,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非随机试验,未设立非ICD组),故其结果解读应审慎。

 

  老年患者植入ICD的生存获益仍有待探索

 

  一项对既往三项有关ICD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比研究中VT及VF幸存者(平均年龄为63岁)的荟萃分析显示,虽然ICD可使总死亡率相对降低28%,但仅能使随访6年间患者的平均寿命延长4.4月。进一步分析显示,ICD延长寿命的获益在相对年轻的患者中更显著。另一项聚焦老年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在年龄≥75岁的患者中,植入ICD并不能降低全因死亡及心律失常相关死亡风险。这提示,ICD可能不能为老年患者带来获益。但是,鉴于研究中年龄≥75岁者的数量仅有252例,且老龄与ICD应用之间的交互作用未达统计学意义,故研究无法真正确定ICD到底能否为老年患者带来获益。综上,耶鲁大学的Rachel Lampert评论认为,她强调,年龄只是一个数字,不应成为影响老年患者ICD治疗决策的决定因素。

 

  心室功能也是影响ICD决策的重要因素

 

  左室射血分数(LVEF)>35%者可能从ICD植入中得到的益处较少。一方面,荟萃分析显示“植入ICD的生存获益主要见于LVEF≤35%的患者”;另一方面,有亚组分析显示“对于LVEF≥35者而言,药物治疗与ICD治疗的生存获益并无差异”。这可能与心室功能较好者心源性死亡风险更低、且任何可显著降低心脏死亡率的措施都会减弱ICD的获益有关。另外,对于ICD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决策,患者的观点也至关重要。对于有些患者,死亡可能并非最坏的结局;有些患者可能更希望改善独立生活能力。

 

  小结

 

  总的来说,对于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ICD,临床医生需真正承担起医生的责任,不应只是一个器械植入者。临床医生应根据其既往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心室功能,充分尊重患者意愿来决定是否植入ICD。

 

参考文献

1. Betz JK, Katz DF, Peterson PN, et al. Outcomes among older patients receiving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From the NCDR ICD Registry. J Am Coll Cardiol 2017; 69:265-274. Article

2. AVID investigators. A comparison of antiarrhythmic-drug therapy with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s in patients resuscitated from near-fatal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N Engl J Med 1997;337:1576-1584. Article

3. Kuck KH, Cappato R, Siebels J, Ruppel R.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with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s in patients resuscitated from cardiac arrest: The Cardiac Arrest Study Hamburg (CASH).Circulation2000;102:748-754. Article

4. Connolly SJ, Gent M, Roberts RS, et al. Canadian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 Study (CIDS): Study design and organization. Am J Cardiol 1993; 72:103F-108F. Abstract

5. Connolly SJ, Hallstrom AP, Cappato R, et al. Meta-analysis of the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secondary prevention trials. Eur Heart J 2000; 21:2071-2078. Abstract

6. Healey JS, Hallstrom AP, Kuck KH, et al. Role of the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 among elderly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life-threatening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Eur Heart J 2007; 28:1746-1749. Article

7. Domanski MJ, Sakseena S, Epstein AE, et al.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and antiarrhythmic drugs in patient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who have survived 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tiarrhythmics Versus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s. J Am Coll Cardiol 1999; 34:1090-1095.Article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聂会珍



老年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5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