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前沿进展丨MRI检测判断脑部微梗死成因和结果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20/4/21 16:21:2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在2020年国际卒中大会(ISC 2020)上,“探索亚临床脑血管疾病成像生物标志物的知识空白”论坛邀请了五位专家,他们对亚临床脑血管疾病成像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分别进行了讲解和答疑。

  编者按:在2020年国际卒中大会(ISC 2020)上,“探索亚临床脑血管疾病成像生物标志物的知识空白”论坛邀请了五位专家,他们对亚临床脑血管疾病成像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分别进行了讲解和答疑。《国际循环》筛选其中的精彩部分,以飨读者。
 
  Dr Geert Jan Biessels – 脑部微梗死:MRI 检测以及关于其成因和结果的最新见解
 
  Dr Biessels谈到,微梗死最初是在神经病理学中描述的,神经病理系统性回顾研究发现脑微梗死在阿尔茨海默氏病(43%)和血管性痴呆(62%)中很常见,即使在非痴呆的老年人中也占24%,梗死灶大小可从直径100~200 μm到几 mm。常规脑标本组织病理切片所采取的样品不到整个大脑量的0.i%,如果在这样一小块标本中发现一两个微梗死灶,可以估算一下,整个大脑就会有几千个这样的微梗死灶,也许这可以说明尸检中发现的脑微梗死与死者生前有认知功能障碍相关。
 
  Dr Biessels团队制定了一系列MRI扫描方案,在FLAIR 7T、T1、T2影像下发现了微梗死灶的图像,这些图像的特异性较强;如果知道怎么看,在3T图像上也可以见到微梗死灶,只是敏感性稍差一些。目前面临的挑战是按照现在的MRI读片标准,只有大脑皮质上的、较大的梗死灶容易发现;白质上显示的病变特异性不强,需要经过训练的阅片者来解读,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阅片者也有时间上的局限性,在这方面仍有待于大群体研究的数据来支持。Dr Biessels还提到,他们应用弥散加权MRI 1.5T以上成像,可以发现白质内的微梗死灶,但是应用这种方法似乎只有急性期、2周内的病变才能探测到,仍不知道在病变大小上有什么的限制,这大概也取决于技术本身。尽管如此,研究发现这些病变与临床相关。如果在记忆临床队列研究组中取样,发现患者有微梗死证据,其临床结局也会更差,所以,这种病变可以用来预测血管性认知障碍、血管事件和死亡事件(HR=3;95%CI:1.4~6.0)。
 
  Dr Biessels指出,现在可在MRI影像上看到这些病变,这有助于了解病因的异质性,许多因素可以诱发微梗死的发生,包括小血管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变、心源性或来自颈动脉的微栓子;另外,低灌注也可能会引起微梗死,这种理论早已存在。新加坡Chen等的一项研究对比了存在和不存在微梗死的两组人群的脑灌注情况,结果显示有微梗死的受试者存在全脑性低灌注,可能会期望发生微梗死灶区域局部的灌注量会低于对侧半球没有梗死灶的相应区域,其实不然,两个区域都显示相同的低灌注,说明这是一个全脑灌注的生物标志物,提示患者总体上大脑的健康状况不佳。再就是这种标志物可能会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微梗死对脑功能的影响,研究显示微梗死可能会继发退行性变,因微梗死周围会有皮质厚度减少,现有的生物标志物告诉我们,与微梗死的中心相比,其对周围脑皮质组织的影响比我们原先知道的要大得多,受影响的皮质面积大约是微梗死核心区的150倍。
 
  大约8年前,脑微梗死还是不可见的病变,现在,利用神经病理技术、结构性MRI、弥散MRI等技术,临床已可以看到脑微梗死灶的影像、并开始探索微梗死的危险因素和功能影响,但是,这些标志物并非病因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朱婧



MRI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5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